三千年繁华 两万里锦绣

来源:《成都外商》杂志 2009    发布时间:2016-10-22 10:35

  编者按:一个城市需要一种精神,正如人一生需要信仰。作为西部重镇的成都,其城址千古不徙,城名一直不改,城运历劫不衰,其独有的气质和内涵,在世界城市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成都的城市精神,具有鲜明的个性及特殊性,在被勤劳善良的人们孜孜不倦的塑造着的同时,又通过吸收城市文化、传统而不断向前。这种精神既是大众的、通俗的,又代表一种导向、一种态度,被深深烙上地域特性,并且进一步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居住者和建设者。走近成都、融入成都,你会发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他们无尽的智慧和勤劳为我们揭示了属于这座城市精神层面最本质的东西——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自信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氛围,使这座城市的一直都活泼生动。

三千年繁华  两万里锦绣(图1)

  公元前四世纪,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迁都城于成都,取周王迁岐“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说,得名成都,相沿至今。公元前三一六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三一一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至此,成都城正式建成。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十分发达,设有“锦官”,便有“锦官城”之称;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而“金沙遗址”的发现,改写了成都的历史和四川古代史,把成都建城史推进700余年——由距今2300年推进至3000年以前。历经3000余年,“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等美称代代相传。

  作为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成都市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在新中国的版图上,历经3000余年而城名未改城址未变的地方,成都算得上是唯一。3000余年的古蜀文明,造就了独特的蜀都文化和蜀都精神。

  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成都,早在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之称;当时的“锦城”,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十分发达。至秦汉时期,成都已成为全国性的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即为当时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

  宋元以后,成都成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

  从公元前250年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到唐代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雕版印刷术,到北宋年间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及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到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这里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再到西汉时期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杨雄、王褒奠定汉赋的基础,以及北宋名医唐慎微撰写德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成都画家黄筌开创的中国工笔花鸟画派先河,后蜀主孟昶特创的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翰林图画院”等,无不彰显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精髓和城市精神。

#p#副标题#e#

三千年繁华  两万里锦绣(图2)

敛而不扬的智慧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从武侯祠、杜甫草堂再到金沙遗址、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传统的智慧便扑面而来。

  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军事奇才诸葛孔明,诗史杜甫……从自然科学到军事科学,再到文化艺术,这一切,至今仍滋养和影响着成都平原和中华民族。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的智慧和文化源远流长,历数千年而不衰。

  成都人有尚文传统,喜好文采,爱好一切美好的事物。从成都工商业历史来看,成都城有织锦多彩传统;从成都文学史来看,成都文运长久,富于灵气。两千多年来,成都孕育了一批大赋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等和大批唐代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正是在蜀山蜀水滋养中登上诗歌巅峰。还有宋代三苏、明代学问第一人杨升庵和现代的郭沫若、巴金等。这支文脉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历代地理志都记有蜀人“狡黠多智、柔弱尚文”的特点,故俗语说“巴人出将、蜀人出相”。

  成都的历史文化是水淬炼出来的。水启迪了成都人,赋予成都人智慧与灵性。水的精髓渗入成都人的意识深处,伴随着文明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精神的层面。如锦江直接造就了古典成都城市的辉煌与璀璨。锦江的流水,赋予蜀锦以独有的绚丽特色。辉煌灿烂的蜀锦,是古典成都一个个历史瞬间的审美定格,是成都人智慧灵巧的审美表达。

  成都地处万山环抱之中,封闭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交通的极度不便,因此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句。封闭的环境阻碍了蜀人同外界的接触和交流,却激发了蜀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造就了蜀人富于想象,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思维特点。这种“发散式思维”成为古蜀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同时也是成都人智慧的生动体现。

  自成体系的古蜀青铜文化,辉煌瑰丽,成就不逊于中原,且独具特色。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立人像、青铜面具和玉石雕琢,其造型之夸张诡异,想象之奇特,器型之巨大,举世罕见,充分反映了古代蜀人想象力的丰富和思维的浪漫。它们构成古蜀国神秘的艺术世界,折射出古蜀人特异的文化心理。

  富足而无忧的生活,使成都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和创作,从而形成“尚文”的传统和风气。“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敏慧轻急性……颇慕文学,时有斐然”; “多溺于逸乐”,“贫家不务储蓄,富室专于趋利,其处家室则女勤作业,而士多自闲”。“人多工巧,崇侈好文,尚滋味,乐嬉游”。诸如此类的记载不绝于史,突出表现了蜀人的聪慧以及对文化的追求。

  在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蜀绣”成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同时,成都也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在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成都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为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平添了无数光彩。

  世界第一: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左右,历时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61年在临邛开采深井天然气,用于制盐、煮饭和照明;成都的蜀锦,又称“锦绣缎”,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锦缎丝织品,东汉(公元25-220年)年间的足踏织锦机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到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成都成为了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和茶文化的诞生地;到唐代,成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雕版印刷术,成都的卞家《陀罗尼经咒》、西川过姓金刚经残页、成都樊赏家历残页为世界现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间这里的商人联合发行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这里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

  中国第一: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则,这是中国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这里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时的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杨雄、王褒奠定了汉赋的基础;后蜀主孟昶(公元943-965年)亲笔书写了中国第一幅春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公元355年之前,常璩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后蜀人赵崇祚编辑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花间集》;公元1082年前后北宋名医唐慎微撰写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0世纪,成都画家黄筌开创了中国工笔花鸟画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后蜀主孟昶特创“翰林图画院”,成为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早在汉代,成都的俳优百戏就很突出,在成都出土的汉代说唱俑,造型活泼,在中国同类文物中无出其右者。这是成都献给世界的珍贵礼物,也是成都文化的精华所在。

#p#副标题#e#

传承千年的气质

  和谐,是成都城市的精神气质,是成都城市最鲜明的文化品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成都是一个贯穿古今的传统理念。当代的成都是一个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城市。

  成都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道教尊崇的“道法自然”的理念,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成都孕育了道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片土地很早就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此外,在现代化进程中,成都的休闲文化理念格外引人瞩目,“休闲”铸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气质。但“休闲”只是其表象,蕴藏其里的和谐文化、平民意识才是成都城市文化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当代,和谐或和谐意识,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蕴,它蕴含着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那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

三千年繁华  两万里锦绣(图3)

#p#副标题#e#

三千年繁华  两万里锦绣(图4)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湾清水,两行绿荫。

  在成都市东郊沙河上游的新绿水碾景点,站在50米高的观光塔上俯瞰沙河,沿岸两侧各200米宽的绿化带,浮在水中的湿地小岛,约150亩的人工湖泊,与不远处的“城市森林”相映,犹如一幅如锦如绣的山水画。这是五年前成都市在整治沙河时打造的“沙河八景”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成都市启动了一项大规模的治水工程,斥资27亿元、搬迁10万居民的府南河整治工程令世人瞩目,工程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首创奖”和“最佳范例奖”。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为治理岷江水患而修建都江堰,“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形成河渠纵横、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目前流经成都中心城区的大、中、小河道有70余条,河流总长度超过400公里,这在国内乃至世界各城市中罕见。成都已规划在主城区东、南、西、北四方各兴建一个大型湖泊,其中600余亩水面的北湖已竣工,东部约1000亩水面的青龙湖正在施工,西、南二湖已经开工。

  成都是全国大城市中率先以最大决心和魄力彻底整治和改善水环境的城市。成都城市的向东向南发展战略,利用东面、南面的台地浅丘扩展城市空间,以节约西面适宜农业的肥沃土地,避免上风上水方向的污染以改善城市环境,正是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理念在当代的具体体现。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进而造就了古典成都城市富庶繁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设计最科学、保存最完整、至今发挥作用最好、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生态工程”。它的设计和建造,更是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因势利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作为“天府人居”的成都坚持城乡交融,自然与人交融,天、地、人和谐发展。理想的城市人口居住环境包括理想的生态和人文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是前者人文精神的提升,两者互相融合与协调发展,而以城市环境的水体和绿带(团)作为二者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成都人居环境的特征正在于此。

#p#副标题#e#

平和闲适,悠然自得 

——城市的人文气质无处不在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成都自古被认作安逸之地,与老成都文化息息相关,交相辉映。

  在中国大城市里,成都是一座比较另类的城市,它的另类表现在,不管周遭的城市如何热气腾腾生猛鲜活,成都永远以一种与时代背道而驰的缓慢节奏行走着。清人李调元诗云:“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活画出成都世外桃园般闲适安逸之风俗气象。近两年,“成都”作为“休闲”代名词与网络、超女、汽车、奢侈品等时尚事件一道,频繁出现在大众和媒体视野之内,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休闲”是成都的招牌,虽然成都同时还拥有“美食之都”、“宜居城市”、“来了就不想离开”等名片,但从根本上都指向了“休闲”二字。

三千年繁华  两万里锦绣(图5)

  透过休闲与生活的表面,内在的精神才是所要关注的东西。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是成都城市历千年而不易的优秀人文特征。

  成都的悠游与闲适,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也和地理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长期协调发展,形成了成都独具特色的城市面貌和文化特色,以及成都人特有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情趣。

  成都远在西南崇山峻岭环抱之中。“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护卫着它,使它少受了许多磨难,少吃了许多苦头。沃野千里的“天府”,四季温柔滋润的气候,使成都人的日子富足而安逸。成都是中国少有的几个特别好过日子的城市之一。除了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外,成都还有两大优点:服务周到和物价低廉。因为成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东西多,物价就低;人多,劳动力就便宜。所以,成都人花不了多少钱,就能买到很好的东西和服务。成都人活得舒适而又悠闲,心态也悠闲而洒脱。在成都人看来,赚钱固然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生活的目的。

  成都悠游闲适的人文气息,对外来者所具有的影响力是这样的强烈。来到这里的人,几乎都在不知不觉之间沉浸其间,不但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连思想方式、诗文风格,也变成了另外一种面目。客居成都的杜甫和陆游,是成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客人。二人同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也同样以关注现实,忧国忧民为人称道。其诗歌风格或沉郁顿挫,或气象雄浑,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然而当他们来到成都之后,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客居成都的日子,两位诗中圣贤仍然在忧国忧民,但更多的时候,却在成都城市富庶闲适的氛围中不由自主地陶然而乐。

  最能体现成都人闲适悠游的生活方式的,是成都的茶馆、小吃、火锅,和近年繁荣起来的串串香和冷啖杯。成都休闲文化魅力,在这些地方表现得格外生动。犹如巴黎的路边咖啡店一样,常常给外地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并对其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来到成都的人,许多都会被这种独特的地方风情所倾倒。

  成都茶馆数量之大,堪称中国之最。在成都,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大学有茶园,水岸湖边有茶榭。大街小巷,走不到三五步,便会闪出一座茶馆来,而且差不多都座无虚席,茶客满棚。成都的茶馆,是解读成都的一把钥匙。

  这是一种深厚的休闲文化底蕴。经过千年的积淀,已经渗透于成都城市文化之中。在这里,古典城市文化田园牧歌式的恬静,与现代城市文化自然地交融。它使成都城市的和谐精神,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和温馨的人情味。当人们正在开始厌倦商业社会的浮躁和功利时,成都人这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正是后工业时代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下意识选择。

  在成都,还有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人不分尊卑,地不分南北,开宝马的能和踩三轮的一起在路边摊共食,这在全国也不算多见。

  从一定意义上讲,相对于其他很多城市,成都的富人大多不跋扈,成都的文人比较少幻想。一个是物质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两个制高点上的人群都比较克制,那是因为成都的市井氛围和平民精神对之有所提醒,有所控制。

  成都造就了一种气质,一种平和,笃定,气定神闲的气质。平和、达观的生活态度,使得成都人一直保持着从容、自信的心理状态。这使成都一直表现得开朗而豁达,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广泛吸纳外来文化,从而塑造了成都精致但不失大气、广博而又高雅的文化品位。古典工商生产方式决定了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又具有充满了活力的,努力冲出盆地束缚,要求向外开拓的、眼光开阔的精神内涵。

  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成都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多年积淀的温馨平和、其乐也融融的富于人情味的文化特征,却基本没有变化。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成都城市文化表现出一种浓郁的悠游闲适氛围。

#p#副标题#e#

满而不溢,天下一家

——城市的胸襟与气度

  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地和都江堰的水,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和文人墨客们的诗情画笔,滋养出一座神奇的城市,古色古香又不拒绝时尚,山峦重围却心胸开旷,塑造了成都城市博大胸怀和文化精神。

  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与由来汇集着复杂的文化符号,是由中原文化、客家文化的不断积聚,并经过时空与地理的过渡与变迁,在加上占重要地位的本土文化——蜀文化的长久积淀而形成的。明末清初的大量移民拥入四川,就是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最后逐渐形成了多样文化的汇积,也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了蜀文化。多元文化的四川包括成都,是一个由外来移民发展起来的一个省份和城市。

  在经历了痛苦与艰难的长途迁徙后,我们的祖先来到了四川来到了成都,在四川特别是成都这个非常富饶的天府之国休养生息,繁衍后代。他们继续发扬着客家人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和蔼友善、达观大度、包容兼济的优良品格,特别是他们在经历了由外乡人变成本地人的过程,所以他们更加懂得包容的意义。正是有了这样大规模大范围的移民过程,才形成了四川以及成都对人对事的包容、海纳、热情、仁义的城市文化与市民文化。一直到现在,这种文化无时不在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散发着她的温馨与热情。

三千年繁华  两万里锦绣(图6)

  这就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

  成都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东部看成都是西部,西部看成都又是东部,北方人说成都是南方,南方人看来成都又有点“北”,连成都话都是属于北方方言。成都是“不东不西,不南不北,既东既西,既南既北”。此其一。四川是中国地貌最丰富的省份,可以说,“除了大海,四川什么都有”,而高山相邻,平原在怀,四川的枢纽—历史悠久的成都不仅在地理上有鲜明的东、西、南、北对接特点,在文化上更是兼容并包四面八方,不论是古今文化、中外文化,还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城乡文化,成都表现出明显的一体多元、多元共生特征。成都有中国最悠久的城市发展史,成都也上演了最时尚、现代、动感的超女现象;这里有由司马相如、薛涛、杜甫、诸葛亮,以及近代巴金、李劼人等文化名人演绎的中国文化源流,也有20世纪初由英国人陶维新、启尔德,美国人毕启、加拿大人林则等人带来的西方文化传统;这里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儒家文化与释家的重镇;这里是汉民族的聚居区,也是包括藏族、回族、彝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生活的乐园;成都既是中外闻名的大都市,也具有中国传统城市的乡村风味,成都的“农家乐”(不仅是农家之乐,更主要市民之乐)对许多城市产生了影响,与其说成都有“农耕文化”的色彩,不如说它有“耕读文化”的传统准确,成都就象一个“世代耕读,诗书传家”的士大夫家庭,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与雍容闲适。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有这样的文化包容度与文化张力。

  成都肥沃的土地,便利的灌溉系统,丰饶的物产,加上因蜀道未开发前闭塞而形成的和平安定的地域环境,使成都建城以来的三千余年,一直不停地吸收着外来移民、文化,外来政治集团和流寓的骚人墨客。这些外来者与蜀人融合,不断丰富着蜀文化和城市文化,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瑰丽的精神文明,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多元文化构成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成都文化还体现在成都人对待外来文化或新鲜事物也采取一种开明的、尊重的、兼容并包的态度,从而形成自己丰富多彩的独特文化。并称“三大川粹”的川菜、川剧和川酒,是最能体现成都城市兼容并包的典型事例。

  成都是一座不断由外来人士参与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一代又一代的外来人士,在成都这片土地上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人生的辉煌,也为成都城市添加了浓墨重彩,金碧辉煌。最初修筑成都城的,是秦人司马错和魏人张仪。成都赖以发展和辉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由秦人李冰设计营建。安徽庐江人文翁,在成都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校,直接推动了蜀学的勃兴与飞跃,出现了蜀地学术与儒家发源地山东学术并驾齐驱的局面,史称“蜀学比之于齐鲁”。唐、宋时期,或避中原战乱,或慕蜀中山川风物,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争先恐后来到成都。其中,有诗人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杜甫、高适、岑参、张籍、刘禹锡、元稹、贾岛、薛涛、温庭筠、李商隐、韦庄、贯休、宋祁、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有画家吴道子、孙位,常崇胤、黄筌父子、李升。

  在现代文明日臻昌盛的今天,成都的自信和多元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得更加高尚和开明。多元化已成为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成都城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作用。

#p#副标题#e#

感悟蓉城 

文/龙顺

  对于蜀地,我是深有感情的。一方面是我本人是蜀中人,所谓乡情难舍;另一方面,四川是个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人文在华夏大地闪跃,风景胜地不胜枚举。而成都,则是蜀地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诗文化、酒文化、道教文化、美女文化等等,曾让成都有了“文博之都”的称谓,其“既丽且崇”的文态和生态特质,塑造了“天府之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品质。

三千年繁华  两万里锦绣(图7)

  成都的文化是有渊源的,作为都城,其历史可上溯到先秦以至更远。这个城市有锦城、蓉城之称。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位居闹市,盛名远扬;都江堰、金沙遗址四海皆知;青城山、青羊宫、文殊院千里共朝;文君当垆、司马抚琴、杜甫放歌、薛涛吟诗等故事则成为古蜀文明不朽诗篇。

  金乌负日,四鸟开明。在华夏文明入主成都平原之前,成都平原早已进入文明时代。 1986年,“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出土,成都平原失落的古文明褶褶闪光。2001年2月,金沙遗址又被发现,成都古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700多年。

  “自古诗人例到蜀”,这里几乎成了文人墨客创作的乐土。王勃、卢照邻、李白、杜甫、高适、岑参、李商隐、韦庄、陆游、范成大等,不仅仅在这里留下了大量吟咏成都的不朽诗作,其遗迹也成为今天著名的旅游胜地。

  “文章冠天下”是对成都古文化的高度概括。文学家司马相如和杨雄是我国汉赋创作的代表;晋代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词人赵崇祚的《花间集》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的两个第一;五代时期的成都画家黄筌等人开创了中国的工笔花鸟画派,当时的“翰林图画院”是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在这里,有全世界最早的地方官办学校“石室”, 最早的采桑图和脚踏织锦机;最早的造纸和雕版印刷中心,最早的纸币“交子”……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诸葛智慧已成历史,文翁思想闪耀千年,李冰精神至今犹存;今天,古文明的光辉一直辉耀在蓉城上空,先人的灵气和遗风依然飘逸在这片土地。

三千年繁华  两万里锦绣(图8)

(责任编辑:Duty editor-1978)

国是传媒智库、国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609号  |  蜀ICP备17030312号   |  邮箱:zbs@guozhi.org.cn

本网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人所有,本网尽可能注明来源作者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创宇信用   诚信标杆  国智智库官方门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