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别急着一猛子扎进“水里”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6-10-19 10:29

  在泳池畅游,是惬意的事情。但是,泳池人满为患,反映出场馆配置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对作为体育产业拼图中重要一块的游泳来说,显然阻碍了其发展。

  一到暑期旺季,全国各地的游泳馆都挤满了练习游泳的人,犹如“下饺子”,泳池就是那口沸腾的“锅”。当你身穿泳衣来到泳池准备一展泳技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身体几乎无处伸展。于是,游泳竞技只好改为池中戏水,求得清凉。

  当然,泳池中出现的景象只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众多尴尬镜头中的一个。《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这样的数字让人振奋。但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场馆的兴建是为了举办大型体育竞技赛事,多是满足田径赛需求的标准体育场,而非针对某一单项运动的专业场,更不具备大众多样性运动健身的条件;在体育产业结构中,体育用品制造销售占据了79%左右的绝对份额,而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体育服务业比重偏低、水平不高,出现了“一头高一头低”的现象,体育服务业亟需全面升级。

  愿景固然美好,但这就是眼前的现实。体育产业是潜力无限的金矿,但它也才刚刚起步,要想真正融入其中挖掘金矿,只靠大笔烧钱是没有用的,一猛子扎进市场的浪花也是不可行的,必须弄明白什么是体育产业、我国体育产业真正缺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再说。

  什么是体育产业?既然叫“产业”,就不会像大众理解的仅仅是“比个赛、租个场馆、买个装备”那么简单。有业内专家表示,成熟的体育产业应该是金字塔形状的,塔尖是体育表演,比如各类体育赛事和体育IP运营;中间是体育媒体,涉及各类体育赛事的制作与传播;底部是大众体育,包括场馆运营、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健身锻炼等领域。

  我国体育产业真正缺什么?赛事IP相对稀缺、场地场馆配备不足、普遍体育消费习惯尚未养成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勾勒出了现实差距。即便是总量看起来足够丰富的体育用品领域,也留有高端装备、专业器材这样未开垦的土地。

  关于养生,民间有句俗语,叫“吃什么补什么”。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来说,要想在接下来不到10年的时间里集中发力,就必须“缺什么补什么”了。

  体育场馆是赛事举行的载体,在体育产业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是亟需补足的重要一环。而“药方”,就是在增加场馆数量、提高利用效率、创新盈利模式的同时,将场馆智能化当作抓手,给场馆来个“大变脸”。所谓场馆智能化,就是利用WiFi和APP在场馆和球迷之间架起信息通道、交易通道。在这里,赞助商可以得到更多的曝光,球迷也能买到更多的周边产品、收获更好的观赛体验。其实,美国的一些场馆已经做出了有益尝试,过去的一个赛季,球迷通过李维斯体育场APP就消费了大约130万美元。没有网络连接的地方与荒漠没有两样,更谈不上产业发展的问题。因此,作为场景化营销应用的智能场馆,应该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放异彩。

  体育赛事IP,是需要补足的又一个环节。《2016中国IP行业蓝皮书》指出,到2020年,我国体育赛事IP市场规模将达到390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15年仅为118.4亿元。可以说,体育IP市场正加快步伐向我们走来,仅今年,国内资本就已势如破竹地买进了9家海外足球俱乐部。但获得IP并非一劳永逸,对优质IP进行二次开发、与上下游形成配套更考验企业的能力。未来,还需要做到与国内市场整合,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毕竟,大价钱买入的IP不能因为“水土不服”而半路搁浅。

  当然,在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体育媒体、体育经纪等也需要迅速跟进。体育是个占跑道的行业,谁最先占据跑道,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既然已经明确了需要补足的领域,有意愿、有想法的企业还是尽早加速跑比较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牛 瑾)

(责任编辑:Duty editor-1978)

国是传媒智库、国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609号  |  蜀ICP备17030312号   |  邮箱:zbs@guozhi.org.cn

本网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人所有,本网尽可能注明来源作者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创宇信用   诚信标杆  国智智库官方门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