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作家是文学桂军的中坚力量""民族融合和民族虚无是同时进行的""要为'民族'和'世界'搭一座桥"……6月18日,来自广西区内外的文学评论家和广西少数民族作家齐聚"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围绕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发展、全国语境下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广西当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作品的特色与影响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研讨会由广西文联主办,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广西作家协会、《南方文坛》编辑部、《广西文学》编辑部承办。广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吕洁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党组成员、副主席牙韩彰、石才夫,二级巡视员、《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和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主任东西,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凤显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出席。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主持研讨会。
吕洁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的梳理和展望,旨在重整新装再出发,促进少数民族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西故事,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西文坛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现状是敏感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文学桂军边缘崛起,成为中国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近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公布了参评作品名单,广西以34部参评作品位居各省市区前列,展现出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崭新风貌。此次研讨会,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而言,可谓是及时雨,其所发酵的作用值得期待。
从文化自信到理性审视
广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成果可观。今年初,容本镇等带领青年学者研究多年的成果《广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概观》出版发行,对广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在这部著作中,壮族、瑶族、侗族、仫佬族、回族、京族、苗族、毛南族、水族、彝族、仡佬族文学矗然而立、熠熠生辉。在这种全景式的展现中,各民族代表作家、代表作品都走向历史前台,相互携手、彼此辉映。容本镇说,进入新时代以来,广西各民族作家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产生了良好的共振效应,文学创作取得长足发展。一批广西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海外,产生了国际性影响;还有许多作家的作品斩获大奖,入选具有影响力的排行榜,或者是被改编为影视剧。文学生态良好,形势喜人。
时至今日,随着文学桂军的崛起,特别是鬼子、凡一平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秀民族作家的涌现,广西的少数民族作家已经树立起文化自信。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表示,广西少数民族作家是广西作家队伍的中坚力量,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非常强大的。广西的这支队伍,特别是青年作家队伍在全国都引起广泛关注,与全国作家是站在一个平台上的,"我们有这样的好成绩,与各位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和贡献是分不开的"。
进入新时代,在坚定自信的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作家开始反思自我,理性审视区域和民族文化坐标,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自觉。"不以是少数民族作家为耻,也不以是少数民族作家为荣。"壮族作家凡一平说,每个民族都有尊严,都是平等的。少数民族作家不是贫困户,只有自力更生,出人头地才值得光荣。
"文学创作实践不需要贴标签,我从阅读者角度来讲,用普遍标准来衡量作品,社会是什么样子,作家与当代生活是什么样子。"广西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冯艳冰更多关注少数民族作家如何呈现生活,留下什么烙印。比如壮族诗人石才夫诗集《流水笺》,用诗歌思维观察世界,侧目之间的一瞥和小视角下的见闻,建立了一个深刻的系统,创作以思想见长,具有艺术魅力,在诗的结尾,都会关照全诗。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土家族作家田耳则认为,作家在创作时不要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民族性。因为在放开自由创作的情况下,作家的语言、故事、文本里面仍然会保留一些民族的成分、民族的基因。少数民族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还要注意摆脱民族性、地域性的封闭,创作既要求新,也要从基本功的扎实去提高。广西少数民族创作就目前来看,题材比较狭窄,风格比较单一,并且在不断萎缩,因此还得要摆脱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封闭状态。
深挖民族文化富矿
"全国来讲,各个省区的文化都写得差不多了,唯有广西这个富矿挖掘得还不够。"对于一个文化名人的评价,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黄凤显相信了后半句,他认为广西民族多元、文化多样、地理独特,是一个文化富矿,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不竭之源。但当前的问题是,部分作家对习以为常的文化不够敏感。如何突破?一是要注重文化内涵,考虑民族命运及其对人性的影响,注重呈现深层次的内容。二是突破思维与语言的障碍和局限。
《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在书面发言中指出,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着新机遇和新课题,如脱贫攻坚战、美丽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深层次推进等等,这也同样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的新机遇和新课题。广西以体制机制的力量来推动文学发展很给力,这也是广西少数民族作家具有的优势。
"广西文学从单兵作战到游击战再到阵地战,现在已形成正面强攻的大规模战役。" 《南方文坛》编辑部主任曾攀认为,广西文学正处在强盛时期,啃下这块硬骨头,也许就能开山筑路抵达高峰。俗话说"不走千条路,宁翻一座山",广西文学需要拿出这种气魄来勇攀高峰。但攀高峰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广西文学的纯度,文学的文脉和文风,要有地方性的文学风气;二是文学的难度问题,持之以恒把这口井凿出水来;三是文学的强度。自我的设定,作品的质量,要有深度厚度才会有强度。
激活地理文化的精神性
"少数民族是有民族暗语的,他的作品自然就会透出独特的边地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形成独特的审美特征。"广西文联副主席张燕玲表示,从各种语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在民族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中,探求到人类共有的普遍性,是民族文学的优势所在。
"文学写作的威胁就是趋同性,所以要有意识激活地理文化的精神性。"广西教育学院张淑云博士认为,新时代,要寻找个体和切入实际的通道。她举例说,凡一平的《蝉声唱》描写故乡上岭村,互换身份的故事。上岭既是地理的故乡也是精神的故乡。红日的《驻村笔记》把握时代脉搏,精神地理,现实的前哨基地,建成时代地标。还有瑶族作家光盘描写桂北湘江,侗族作家莫俊荣描写侗族建筑等等,呈现的是独特的古朴生命和哲学思想。
广西文联副编审王迅则认为,广西的民族文学要与民族融合关联起来,积极融入主流创作之中。要注重人文地理和精神结构的建构。田耳的作品,现实感浓厚,有现实的地标。这是创作获得认同的一个原因。广西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超越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问题,是通过对精神文化的建构。
搭建走向世界的文学之桥
"民族文学走向世界,需要通过大众传播,这就需要有世界文学的共通性,才能让它走向世界。"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建平认为,文学传播要求共性化。民族作家在创作时要心中有桥,努力对接世界文学语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二者相互辩证。比如牙韩彰的《屈指家山》,作品所表现的是作者心中的山和心中的人,是一种乡愁。眷恋家乡,乡愁人类的共同情感,具有共通性,可以引起世界读者的共鸣,也可以让世界读者感受到壮族文化的魅力。
"目前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主题包括地方认同、民族认同、成长、孤独等。作家如果加入这样的一种语境,就可以对接世界。"南宁师范大学教授陈祖君举例说,报告文学《明天学校》,作者加入"我"的视角以纪实性散文笔法描述,不局限于非虚构等标准。对于孤儿儿童得到关爱,应该更多关注现实,使忧思更有深度。他认为,作家创作应该更多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要强调艺术的本性,要关注世界性的、共同的话题。广西作家有双重视角,大众视角与边地视角,可以创作出多元化、不同深度的作品,这可以让广西作家能走得更远。(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