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一年前,因看中的某个餐饮项目,觉得投资经营,应该会有钱赚,也必定会赚钱。于是找来了三五个朋友共同商量,然后各自筹钱、合股经营。
正式开始创业之旅
钱已筹齐,按出资占比来划分股份。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开始铺面装修、招人建团队、前期宣传。刚开始因计划原因导致店铺装修超预算了。不过还是坚持下来,装修完毕,然后试业开始,两个月后正式开张。但开业至今,问题重重、当初想象的美好,发现并不存在。如:
头痛一:为何经验丰富的人,依然管理不出效益出来?
因为创业的伙伴都比较年轻,而且之前从事的工作也并没有太多的管理经验,所以当时的做法是:聘请一名总经理(在餐饮行业拥有十余年管理经验)、厨师队伍以及楼面等员工。希望由总经理抓管理、出效益。(多少老板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过了不久,股东们并没有看到企业的效益有所增长。于是,总经理换人、厨房队伍换人,经过几批的换血后,依然不见成效。从此,这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一个死结。
头痛二:企业看似经营火爆,却无利可赚。
虽然每日看似生意火爆,但扣除了所有的成本、费用之后,却发现企业每月并不赚钱,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公司的可控费用、材料浪费、员工每月的固定工资支付,一直无法控制,导致毛利率偏低,工资费用率偏高。到底如何把控管理,才能避免入不敷出?
头痛三: 供应商不断的催款, 资金链绷紧,每天在高压状态下经营
因为入不敷出,所以资金问题,一直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一方面:老板每日在外想办法如何筹钱,另一方面:每日应付打发供应商前来收款。整天忙着就近火,身心疲惫不堪。
面对以上的问题,应如何解决?我给出了三条建议:
一、既然创业了,就要做好充足准备
对刚创业者来说,存在对成功之后美好的幻想是可以理解的。试想想,如果不对未来充满憧憬,那还创什么业呢?所以他们并没有错。
但问题来了,难道只有美好的对成功的幻想,创业就能成功了吗?显然不行。
还需要做好对市场的定位、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企业发展布局、有计划、有执行、跟踪到位、遇到偏离计划的事,及时反馈与总结(能解决的:立刻处理好,不能解决的:沟通尝试是否需要调整计划)
二、做好从A到B的选择
竟然选择了做企业,那学习企业管理这一课就必不可少。我把它比喻成从A(当前状态)到B(盈利)的过程。你可以寻找快捷的方法,从A马上到达B,这里你就需要通过外出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自我的摸索、同行交流、多走点弯路,然后到达B。不过如果你是出于亏损的阶段时,你就要想,我能否在企业快不行,面临倒闭的情况之前,摸索到新解决方案呢?如果没把握,为何不掏点学费出来,马上到达B呢?与其与时间赛跑,不如直接缩短时间,直达目的地。
三、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和人性
发现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却管不出效益。这时老板就要反思了。经营企业其实就是经营人心和人性。人天生是懒惰的,假如你付高管一万元的工资,但并没有考核他或激励他,他可能就会每天得过且过、中规中矩的完成工作,然后每个月定时的拿到一万元工资。这过程中,他可能并没有付出多少,却拿到超额的回报,这就是人性管理不到位。
关于人心,可能他对企业还没有归属感、企业也给不到他一个好的未来,从而导致他的积极性降低、对未来的发展失去方向。领导者如不树立好正面、积极的态度影响员工,结果就是人心难收。
对于这种员工,还没有完全发力的核心骨干,建议可以采用合伙人模式。
四、合作共赢,打造无边界团队
关于供应商催款问题,个人觉得可以参考《股权合能》课程中的外部战略合伙人模式,得以解决。通过发展供应商成为合伙人,让付款周期获得更长的时间,企业经营获利也可与供应商共同分享利益,合作共赢。
生意好的时候,员工不开心,因为员工从早忙到晚而拿的却是固定工资。生意不好的时候,老板不开心,因为企业没盈利。
员工与老板之间的看似不可突破的矛盾,在这企业里出现了。
大家有没有想过:
民营企业组织生态为何持续恶化?
1、三升三降:成本、费用、员工流动率上升,销售额、利润率、利润额下降;
2、人效浪费高:粗放管理、固定薪酬、简单评估、职业素养;
3、人际成本大:执行力、服从性、管控力、内部消耗。
出路:向组织要人效,向员工要潜能。快速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效红利转变。
老板与员工是什么关系?
第一层:雇佣关系:钱<力(剥削欺诈);力<钱(管理不善);
第二层:交易关系:钱=力(价值评估、利益共赢、公平分钱);
第三层:伙伴关系:钱>力(未来价值);力> 钱(事业驱动)。
用考勤监控维护雇佣关系,用考核与利益分配建立交易关系,用事业愿景发展伙伴关系。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创业梦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能成功,如果你要创业,前期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