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说进行了解读和延伸,并从这一角度对新媒体进行考察,认为人类社会从印刷时代到机械时代再到电子时代,体现出麦克卢汉笔下的“集中化—非集中化—集中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形态,与此相对应,媒介发展也表现为“冷媒介—热媒介—新冷媒介”这一客观规律。
[关键词]新媒体 麦克卢汉 冷热媒介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是20世纪媒介理论家和媒介技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精华可以概括为“媒介四论”,即“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和冷热媒介,这四者一脉相承。其中,冷热媒介思想是最具争议性的创见之一。
冷媒介与热媒介
冷媒介与热媒介的划分在学界一直备受争议。许多学者认为,这一划分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学术价值并不大。事实上,麦克卢汉只是未遵循主流研究方法,没有对冷热媒介进行严密的界定。
理解冷热媒介,首先从解读麦克卢汉对它们的直接论述入手。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有这样的表述:“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的状态,从视觉上看,照片具有高清晰度,卡通画却只有‘低清晰度’。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提供的信息非常之少。电话是一种冷媒介,或者叫低清晰度的媒介,因为它提供的信息少得可怜,大量的信息还得由听话人自己去填补。与之相反,热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因此,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可以看出,麦克卢汉对于冷热媒介的划分首先是基于“清晰度”与“参与度”这两个概念。他认为,热媒介是一种高清晰度、提供的信息量相对较多、受众参与度低的媒介,而冷媒介是一种清晰度低、提供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受众参与度高的媒介。热媒介提供的信息量多,受众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维调动,而冷媒介则需要接受者调动自身去填补空白,往往伴随一种深度卷入。因而,冷媒介具有包容性,而热媒介具有排斥性。
对冷热媒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
(1)麦克卢汉使用了一种泛媒介论。在麦克卢汉的论述中,不仅书籍、电影、电视是媒介,衣服、房屋、游戏、金钱、汽车都可以成为媒介。他对于媒介的界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概念,而是将所有技术都看成了人类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媒介。泛媒介论对于我们理解冷、热概念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将冷媒介、热媒介的概念扩展到冷内容、热内容,冷技术、热技术,冷文化、热文化等,冷、热成为了麦克卢汉创造的一对形容词,可以用来理解人类传播中的许多现象,而不只局限于对媒介的定义上。
(2)冷媒介与热媒介划分具有相对性。麦克卢汉对于冷热媒介的划分是在两种媒介的对比之下产生的,冷与热本身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冷热媒介的划分需要从两种媒介可以对等的特征出发进行对比,这一论述才显得有意义。
(3)冷热媒介的划分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对媒介冷热的划分是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并非静止、一成不变的。麦克卢汉认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历史时期,同一媒介的属性是不同的;在同一历史阶段的不同地点,同一媒介的属性也可能发生变化,即冷热媒介的划分受到时空的影响与制约。
从冷与热的角度考察新媒体:一种新冷媒介
新媒体整合了以往所有媒介的性质和功能,显示出与以往所有媒介不同的特点。麦克卢汉提到,一种媒介形式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话语,印刷内容是文字,电报的内容是印刷。从这一角度来看,新媒体的内容是以往存在着的所有媒介,它并非对单一感官系统的延伸,而是对所有感官的综合,是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如今,用绝对、静止的眼光衡量新媒体的冷热,显然是在用单一片面的观点来衡量目前复杂多样的现实。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重新部落化的结果就是地球村。电子时代的出现将为机械时代进行降温。据此,人类将迎来新的冷媒介时代,媒介的发展会经历一个“冷媒介—热媒介—媒介”的过程。而新的冷媒介,并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冷媒介,而是一种“新冷媒介”。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冷媒介”,它不同于以往的冷媒介,而是具备一些热特点的冷媒介。
作为一种“新冷媒介”,高参与、深渗透、强包容是它区别于以往媒介的根本特征,使得它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冷媒介。同时,它又表现出一种对自身参与度、包容性的消解。因而,本文将其定义为“新冷媒介”。“新冷媒介”反映出了一种冷热交融、相互渗透的趋向,接近于麦克卢汉笔下的“媒介杂交”。
“新冷媒介”的“冷”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媒体使得公众的参与度空前提高,表现出一种以往任何媒介都无法达到的高度融入,成为新媒体的根本特征。新媒体极大突破了受传界限,一切传播活动都不再是单向度、层级式,受众早已从接受者转变为用户,参与到整个媒介运作的全过程之中。
(2)新媒体与当下生产生活的高度融合,使得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它的影响。目前,人们对于媒介的使用早已突破了知识获取、信息接收的范围,新媒体深刻嵌入了日常生产生活的所有方面。管理、工作、社交、购物、饮食和交通等,新媒体通过诸多领域对日常生活进行渗透。它不仅能满足日常交流,“还处于经济界、实业界的数据、信息处理的延长线上的地位”。不论是精神领域还是物质领域,我们都无法逃脱新媒体的攻占。
(3)新媒体环境中诸多亚文化群体活跃发展,新媒体对异见的包容性空前加强。近年来,同性恋亚文化、罕见病团体等在传统社会夹缝中艰难生存的亚文化群体通过新媒体得到了空前的团结和发展。许多在现实社会被排斥、歧视的团体组织,借助新媒体肆意地存活、发展和壮大,并不断改变着主流社会的刻板成见。
(4)新媒体中的信息汪洋使得所有内容混杂无序,这使得新媒体整体表现为一种低清晰度的模糊状态。正因如此,信息检索和抓取技术才显得尤其重要,搜索引擎的作用就是帮助用户明确信息的清晰度。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冷媒介”,新媒体的性质已经不完全等同于机械时代的冷媒介,它对所有媒介形态的融合使得它在冷的性质上,又体现出一些其他特点。
首先,新媒介在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逐渐消解了人们深入思考的能力。蜂拥而至的信息使得人们开始焦虑、急切,停留在单个信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图片、动图、音频、视频等大量浅层直观的传播方式代替了文字这一需要编码解码、深入思考的传统传播形态,结果造成了用户的“伪参与”与“虚假卷入”。
其次,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固然体现着一种高互动性、高参与度、低清晰度的显著特征,但同时,参与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有效参与,普通人的发声很可能淹没在信息的汪洋中。同时,以圈层为组织方式的新媒体,在内部包容的前提下,对其他群体成员与异己者往往表现出极低的宽容度,使得群体间的互斥与摩擦越来越多,显示出一种“群体封闭”。
冷热媒介说的社会影响
冷热媒介一说是从人与媒介的互动关系角度对媒介进行界定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媒介形态,预测媒介的发展趋势,揭示媒介技术的发展规律。在麦克卢汉所谓的“冷媒介—热媒介—新冷媒介”的过程中,媒介显示出的巨大作用,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改变。从这一趋势而言,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对现代生活的渗透是否已经显示为媒介对人的反控制,在新媒体为现代生活带来巨大欣喜变革的同时不容忽视。
同时,还应认识到,任何媒介的发展都有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热到一定程度,又会产生阻碍性因素对其进行降温。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总是倾向于选择成本低、报偿高、信息明确的事物,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介的发展轨迹已证明了这一点。而一种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总是会对旧的媒介形态产生影响与冲击,放大其内部的某些不利因素,为其迅速降温。因而,“冷媒介—热媒介—新冷媒介”这一规律不仅表现着媒介的发展规律,在每一种具体的媒介形态内部也产生着冷与热的转换与交替。因此,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冷热媒介的概念,而不是静止地理解冷、热的含义,衡量任何一种媒介的性质。只有认识到人与媒介之间愈加复杂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作者:上海大学2014级新闻传播学硕士)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吴信训.新媒体与传媒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